欢迎来到维瑞塔斯出版集团!

根脉·活水·新枝:于漪教育思想的三维透视

作者 : 沈玲蓉,吴小铃 时间 : 2025-09-30

摘要


于漪教育思想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精神基因,拥有扎根理论的说服力、深入实践的影响力和跟随时代的开拓力。它的理论基础融合了儒家“文以载道”传统的传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从实践层面而言,该教育思想的影响力在多个维度得以体现。它能引发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产生的涟漪效应,促使“目中有人”的意识得以树立,对课改政策起到隐性塑造作用。当面临时代背景的转变时,于漪老师秉持本土化路径、终身学习观和多维问题意识,以此推动教育思想的创新转化,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指引方向。研究说明,于漪教育思想借助根脉、活水、新枝的互构共生模式,既实现了文化精髓的传承,又对时代需求作出回应,持续引领着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基金资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教育学专项一般课题“百年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HA230138)研究成果。


DOI: https://doi.org/10.64224/ZHSS140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于漪[EB/OL].(2021-05-11)[2025-08-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7/shideshiji/202105/t20210511_530839.html.

[2] 于漪. 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J]. 语文学习,1988(12):2-4.

[3] 于漪. 教书要为育人服务[J]. 上海教育,2007(Z1):45-46.

[4] 于漪. “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J]. 人民教育,1998(6):15-16.

[5] 于漪. 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 语文学习,1995(6):2-5.

[6] 于漪.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现代化[J]. 课程·教材·教法,2025,45(2):5.

[7] 于漪. 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J]. 中学语文教学,2004(1):10-12.

[8] 吴伟昌,赵宪宇. “于漪们”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 中学语文教学,2009(3):10-13.

[9] 强妞妞. 核心素养下于漪教文育人思想探究[J]. 文学教育(下),2023(7):166-168.

[10] 于漪. 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节选)[J]. 语文建设,2019(17):78-80.

[11] 于漪. 梦想与成真[J]. 教育研究,2023,44(7):4-9.

[12] 于漪.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J]. 上海教育,2019(31):28.

[13] 于漪. 我的教师职业观[J]. 新智慧,2024(34):2.

[14] 于漪. 教海泛舟学做人师[J]. 人民教育,2010(17):53-59.

[15] 于漪. 请把“宽松”还给学生[J]. 语文学习,2024(5):4-7.

[16] 于漪.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6):31-35.

下载文章
下载
出版
2025-09-30
关键词
于漪
教育思想
名师影响力
如何引用

沈玲蓉,吴小铃.根脉·活水·新枝:于漪教育思想的三维透视[J]. 教育发展评论,2025(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