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旭,陈琳琳,修斌 时间 : 2025-09-30
青岛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东亚海域交流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了其与东亚海域交流史的内在联系,从深化历史认知、文化传承创新、跨文化能力培养及海洋意识塑造四个维度,系统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融入课程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结合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验证了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了区域性历史课程创新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双向赋能新模式。
基金资助 : 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文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HDJG23004)的阶段性成果。
[1] 刘庆.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0.
[2] 王珏璟. 中学历史教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育[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 张雯. 百年筑城,文化相守:青岛城市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C]. 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第三辑). 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文科中心,2016:124-128.
[4] 王彦龙,李丹琪,朱晓杰.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教育融入与保护传承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4(3):84-86.
[5] 谢若曦. 基于博物馆旅游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J]. 西部旅游,2025(9):28-30.
[6] 李颖科.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的当代建构[J]. 中国文化遗产,2025(3):38-48.
[7] 董德英.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博弈与探索:以青岛地区的调查和分析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4):95-101.
[8] 李方容,徐煜辉,李和平. 教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及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作用[J]. 四川建筑,2009,29(3):12-13.
[9] 厉之昀,李紫叶,王喆等.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研究[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5,10(2):40-47.
[10] 潘娜娜,杜成君,吕飞云. 青岛的海洋文化遗产与蓝色文化建设[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4-48.